近期召開的全省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會議指出,我省城鎮規模上結構上的一大突出問題是中小城市發育不夠,城鎮數量多但規模偏小,集聚產業和人口的能力有限。
  城鎮對人口的吸納能力不強,這種情況不僅僅存在於江蘇。有數據表明,從1996年到2011年,我國城鎮面積提升了310%,由1.3萬平方公里增加到5.3萬平方公里,而同期的城鎮人口只增加了130%,兩者比值為2.4,而在發達國家,這一比值通常為1.2。也就是說,同樣讓城鎮化提高一個點,我們要增加的城市土地比發達國家多一倍,人口的城鎮化大大落後於土地的城鎮化。
  提高城鎮化的效率,讓人口的城鎮化跟上土地的城鎮化,對江蘇來說,有著特殊的意義。2013年,江蘇城鎮化率達到64.1%。到2020年,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要達到72%。江蘇土地資源緊缺,開發強度大。目前,全省土地開發強度已超過20%,蘇南地區接近28%,個別省轄市超過國際公認的30%的臨界點。一邊是土地資源有限,再要讓更多的土地實現城鎮化難度加大,一邊還要吸納更多的人到城裡來住,以提高常住人口的城鎮化率,這就意味著不能靠傳統的“攤大餅式”的粗放模式來推進城鎮化,江蘇已經“攤不起大餅”,也沒那麼多土地用來“攤大餅”,進入了“向效率要增長”的新階段。
  同樣是一塊海綿,有的能容納一杯水,有的能容納一桶水,原因在於海綿的質量和結構不一樣。海綿如此,城鎮化也一樣。江蘇那麼多城鎮,要提高效率,最直接的辦法是一方面加強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,讓進城的人能夠住得下、住得好,另一方面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,讓想留在城裡的農民能夠留得下來。省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,要全面深化改革,把城鎮化當作江蘇全面深化改革的主戰場之一,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動力,可謂抓住了提升城鎮化質量與效率的“牛鼻子”。
  城市的產業結構決定著城市的秉性特征。下轉A2版
  上接A1版 一個鋼鐵城市、一個輕紡城市、一個高新技術城市,即便GDP相同,但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卻大不一樣。有學者在2010年全國人口普查結果的基礎上,拿出這樣一組數據:2010年,我國當年的工業化率(46.8%)和城鎮化率(51.3%)的比值為1.09,而全球這一比值的平均值是1.95,美、英、法為4.1,德國為2.64,日本為2.48。同樣是提高1個點的城市化率,我們的工業化率要更高,也就是說,實現相同數量人口的城鎮化,我們要辦更多的工業。
  同樣是一個工業化率,人家能帶動的城鎮化率比我們高,一個重要的原因,是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比我們新、輕、優。同樣是10億美元的投資,如果建的是一個重化工企業,增加的工作崗位可能只有幾百個,但如果建的是一個效率很高的軟件設計企業或現代服務業企業,產生白領就可能數以萬計,拉動的城鎮化率自然也就不同。發達國家以高端製造業、信息產業、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相對較“輕”,有著較高的溢出效應和集納效應,對城鎮化的帶動力自然強。反觀國內一些城市,產業結構以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為主,前者雖然投入很大,但提供的崗位有限,而以加工製造為主的勞動密集型產業,儘管吸納的農民工很多,但由於企業效益不高,農民工收入低,加之戶籍制度的限制,對城鎮化的帶動力也有限。正是基於此,我省強調,推進城鎮化,要堅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,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,著力提高服務經濟比重,推動形成以服務經濟為主的產業結構,不斷增強城市經濟發展活力和吸納就業能力。
  為了提高城鎮化的吸納力,我省決定,在全省擇優培育96個重點中心鎮,促進其集聚集約發展。在培育重點中心鎮的過程中,重視優化城市的產業結構,重視提升城市公共服務設施能力的建設,重視人口的城鎮化,不斷提升城鎮這塊“海綿”的吸水力,是一個緊要而急迫的重大問題。  (原標題:城鎮化轉型亟需提高“吸納力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iuqynzvmsjqw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